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夏、商时期,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计国(今山东胶县),传说是大禹后人的历朝历代之封国。在周文王姬昌按姜子牙之谋有计划地削弱殷商王朝势力的过程中,商王朝的各诸侯国逐渐被周族吞灭,计国也在其中。计国灭亡后,大禹的后人就以原封国名命氏以资纪念,遂成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为笼络前朝历代遗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后裔于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国。莒国之境大体北邻东武(山东诸城),西至蒙阴(山东蒙阴),南邻阳都(山东沂南),东临北海。国都建于计斤(山东胶县),即《左传》中所说的“介根”。在春秋时期,莒国迁都于莒(山东莒县),曾一度是在齐国、鲁国之外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山东半岛上的向国、杞国、渠丘国、齐国、鄫国、鲁国、邾国等诸侯国之间一直不停地发生争战,直到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莒国最终被楚简王亲率楚军所灭。后来,在莒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
源于有莘氏,出自上古时期有莘氏部落贤者伊尹之后,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有莘氏改为计氏。”有莘氏,亦称有辛氏,为上古时期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东夷族的一个部落。改称为计氏的,出自有莘氏部落的贤人伊尹。据史籍《吕氏春秋》记载:有莘国的一位叫先氏的女子在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空桑)里拾到一男婴,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把男婴交给他的厨师抚养。随后有人追查这一婴儿的来历:婴儿的母亲在伊水边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告诉她:“如果看见家里的石臼出了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晨,她果然看见石臼出了水,就赶快喊邻居们跟自己一同逃命,当她往东走了十里后,忍不住回头一看,家居之处已是一片汪洋,但这一回头不要紧,她的身体也立刻就变成了空桑。后来,有莘国君便称呼这个男孩为伊尹,小名阿衡。到了商王沃丁执政时期的公元前1713年,伊尹寿百岁而逝。伊尹一生为国为民鞠躬......
...
...
...
2023-05-24
浮梁计氏宗谱开基鼻祖越大夫计然公像南迁46世祖池州太守计彦钟公像浮梁开基49世祖计梅公像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计氏源自轩辕黄帝七世孙大禹之子夏王启封庶子于辛(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辛国,子孙以国为姓,至春秋时有辛然者官拜越国上大夫,献有十言良策,助越灭吴,后赐姓计,封会稽令,遂一世祖然公(越大夫,字季默,号文子,有文子十二篇及货殖诸传传世)由河南归德府考城县蔡丘濮上(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迁居越国会稽(今浙江绍兴)。至汉文帝时十世祖椿公(京兆伯,字碧龄)公元前178年由会稽赴任京兆郡令,遂迁居京兆郡福杨村。至汉桓帝时二十一世祖仲公(醴陵候,字仲杰)公元166年由京兆郡赴任广州太守,遂迁居广州贪泉驿(今石头驿)。至梁太清时三十七世祖憺公(中书侍郎,字彦远)公元557年任京兆令思故祖椿公遗德,施行善政,百姓感恩,遂由广州贪泉驿復归故里(京兆郡福杨村)。至唐德宗时四十六世祖彦锺公(太守,字......
家谱是研究地方文史的重要文献,家谱文化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近日,丹江口市沙陀营计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将《计氏家谱》捐赠市图书馆收藏,赠书仪式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市图书馆馆长邓亚虎代表图书馆接受了捐赠并向其颁发了收藏证书。《计氏家谱》的入藏进一步丰富了丹江口市图书馆家谱文献资源。近年来,丹江口市图书馆加大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拓宽收集渠道,丰富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先后接受了多部社会各界各类家谱、族谱,这些家谱类珍贵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对挖掘丹江口市的谱牒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简州时,有政绩,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因功为张浚从勇,尝居浚幕府。绍兴中谴诣行在奏封,献所著《晋鉴》。又有《唐诗记事》传世。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计宗道字惟中,明马平县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有主见,遇灾歉之年,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
讳通叔,字伯祥,计氏得姓始祖计然公五十一世孙,京兆开基始祖计椿公四十一世孙...
...
...
...
...
...
...
...
...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
历史沿革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
民族绘画珍宝——计氏羊皮画,羊皮画有上千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经过漫长演变,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绘画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清代由布儿赤金·计氏家族存续下来,代代相传,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传世羊皮画艺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氏雕塑,计氏雕塑主要内容为陶瓷雕塑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宝林于1949年出生。...
...
...
...
...